欧美设计
健康办公研究所
人才中心
久坐是办公室工作群体常见的一种行为特点,最主要的表现为静坐少动。因久坐人群在持续坐姿状态下,其脊柱弯曲幅度大、不频繁,而非幅度小且规律的运动,久坐带来的不适和对人体的伤害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显性化。根据我们以往的研究,长期在办公室工作、且久坐时间较长的人群占比78.47%。工作中站立、伸展身体和走动等,都是自我调节、恢复精力的手段,即使是短暂的时间也可能意味着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变化。合适的休息间隔,既不会给人带来工作中断的感觉,也能够得到适当放松。多长时间算是“合适的休息间隔”?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:
1、不同休息间隔的舒适度
休息时间间隔的变化对人的身体部位不适感产生了一定影响。随休息间隔时间的缩短,身体部位的不适感呈现下降趋势。
30min的休息间隔带来的整体不适及多数身体部位不适程度最低。可见,45min和30min的间隔比起1h的时间间隔能够更好地缓解身体不适。
然而,三种休息间隔对于工作站适应度以及工作集中度没有显著影响。但疲劳感随休息间隔时间缩短而减弱,坐姿舒适度也随之增强。
2、体压变动次数
在南京林业大学—圣奥家具人因工程研究中心过去的研究中发现,坐姿变换次数越多,坐姿稳定感、放松感、舒适度越差,疲劳感越强,这也就表示着不适感的发生。因此,通过不同休息时间间隔对坐姿变化次数的影响,即可推算休息间隔对于人的疲劳的影响。
以自然就坐情况下的坐姿变动次数占比为例:
可以看出,在受试者的自然就坐情况下,在座前、中、后三个时间段的体压变动次数整体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。结合过去研究发现,当坐姿变动次数显著增多时,往往意味着不适感的出现。因此,综合分析不同间隔下体压变动显著增加情况首次出现的时间段:
60min:
阶段1(第20min)~阶段2(第40min)
45min:
阶段1(第15min)~阶段2(第30min)
30min:
阶段2(第20min)~阶段3(第30min)
根据上述结果可推测在持续就坐20min后,疲劳感开始增强,坐姿舒适性减弱,坐姿变动次数即体压变动次数显著增加。
3、小腿肿胀变化
由于久坐会减少流向下肢的血流量,导致下肢肿胀,因此,通过腿围的变化量测量腿部肿胀情况能够分析久坐带来的影响。
从实验中可以看出45min和30min的休息间隔下受试者小腿围变化量最低,即腿部水肿的状况更轻。
因此,45min和30min的休息间隔比起60min的间隔能够更好地减少腿部水肿情况。
4、实验主观感受
实验后,通过问卷收集受试者主观感受,问卷内容及结果如下表所示:
可以看出:疲劳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,但起身活动能够很好地缓解疲劳。绝大多数受试者认为,无论是主动起身活动,还是通过休息提醒功能实现的被动起身活动,不会感觉工作思绪被打断,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。受试者们普遍认为办公健康更重要,而这种休息提醒功能也让人感觉能够帮助改善办公健康。此外,受试者普遍认为下午比起上午更容易疲劳。
在就坐时间间隔的比较上,绝大多数受试者认为60min的时间间隔较长,30min的时间间隔较频繁,而45min的活动时间间隔正合适。
结合以上所有分析结果,可以得出尽管30min的休息时间间隔在各方面效果最好,但是会使人感到起身次数过于频繁;而45min的休息间隔既能满足人的健康改善需求,也能满足不影响工作的心理需求。
结论
建议45min作为智能办公环境久坐提醒的休息间隔